复古式开发?成飞六代机为何抛弃了DSI进气道和鸭翼布局?
发布日期:2025-02-05 08:19    点击次数:79

成飞六代机:抛弃DSI进气道和鸭翼布局,何故如此设计?

在空战逐渐转向速度与战略制空权为主的新时代背景下,中国的成飞六代机(歼36)却以一系列独特设计,吸引了全球的关注。那么,为什么成飞会选择抛弃传统的DSI进气道和鸭翼布局,反而采取了似乎“复古”的方案?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战略考量?它的设计到底有何突破和秘密?

高空高速,战略制空的新目标

首先,成飞六代机的设计目标并非单纯追求空中机动性,而是致力于构建战略制空型战斗机。从它的外形和结构来看,歼36的体型与一些战术轰炸机相似,机身庞大,主起落架采用了纵列双轮布局,最大起飞重量预计接近50吨,这种体积与米格-31、苏-34类似,但却依然具备强大的空中对抗能力。也就是说,歼36不仅是为了在近距离空战中取胜,更是在高空高速的环境下争夺制空权,甚至可以渗透敌后,打击敌方预警机、加油机等关键平台。

而这一目标的核心之一,便是速度。为了在高速巡航中占据优势,歼36的设计极力避开了那些会限制超音速飞行的设计选择,选择了符合未来空战需求的方案。

为何抛弃DSI进气道?

我们都知道,DSI进气道(分隔式进气道)是目前很多现代战机的标配,比如歼-20、歼-35,它能够在一定范围内保证高效的空气流量,尤其是在亚音速到高亚音速区间。可是,歼36并没有采用这种较为成熟的技术,而是选择了与F-22类似的加莱特进气道。为何如此?答案其实简单:加莱特进气道的设计最佳工作区间为3.5马赫,而DSI进气道最佳区间为2马赫左右。从这一点看,歼36的设计显然是为了适应极限高速飞行而进行的优化,远超常规战机的机动性需求。

此外,歼36还采用了背负式进气道,这一设计虽然看似牺牲了机动性,但在提升隐形能力方面却具有明显优势。背负式进气道能够大幅减少雷达反射,提升战机的隐形性能,这对于高空高速飞行的战斗机尤为重要,尤其是面对敌方强大防空网时。

三发动机布局:未来的“黑鸟”?

如果说进气道是为了速度和隐身,那么三发动机布局的选择则更具未来感。从传统战斗机的设计思路来看,采用三发动机的做法是极其罕见的。歼36的三发动机布局并非为了提升机动性,而是结合了不同类型发动机的优势。

有分析指出,歼36的中间发动机很可能采用了冲压发动机,而两侧则继续使用涡扇发动机。为什么要这样做?因为冲压发动机能够在超音速巡航时提供强大的推力,但其启动条件较为苛刻——必须在高于一定速度时才能启动。而涡扇发动机则能够为歼36提供较为平稳的推力,帮助战机在低速时起飞。通过这种组合,歼36能够在达到2至3马赫时启动冲压发动机,迅速进入高超音速巡航状态,这样一来,它不仅能快速抵达战区后方,甚至能突破敌方的防空体系,实施“穿透性制空作战”。

超高隐身性与超大载弹量的完美结合

除了速度和隐身,歼36还具备另一项重要优势——超大载弹量。其宽大机身不仅为巨大的弹舱提供了足够空间,还能在提升飞行速度的同时,大幅提高作战半径和航程。在高空作战时,歼36能够有效利用稀薄空气,提升速度和超音速机动能力,这使得它的战斗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。

从整体来看,歼36不仅强调隐身性和载弹量,最为突出的是它在高空高速度下的超强作战能力。它的设计目标几乎明确指向未来空战中的“战略制空”,即尽量避免近距离的激烈空战,而是以全向隐身、超长航程和超大载弹量来夺取制空权,从而确保在敌方防空体系内进行渗透和打击。

歼36:空战的未来引领者?

总的来看,歼36的设计代表了空战的未来趋势:高速度、高隐身、高载弹量、远程打击,而对机动性的要求却并不特别突出。可以说,这是一款为了适应未来空战需求而精心打造的“战略黑鸟”,它并非专注于眼下的空战战术,而是着眼于未来几十年的空战格局。

在这种设计理念下,歼36将可能成为中国空军未来在制空作战中最强有力的“拳头”,它的出现,或许将改变未来空战的规则,成为全球空军力量对比中的新变数。

而成飞在这一代战机上的突破,也让我们看到中国航空工业在未来航空技术领域的雄心。成飞六代机,将如何在未来战场上发挥作用,我们拭目以待。

#图文创作激励计划#